新闻快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央民大专项资金帮扶“双困”毕业生

  记者日前从中央民族大学了解到,该校正在与有关企业商谈合作,准备设立两个专项基金,投入100万元,用于帮扶100名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顺利就业。

  据悉,今年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近36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到60%左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学校准备借助专项资金的投入,通过经济资助、集中推荐、重点推荐等方式,帮助就业存在各种困难的毕业生就业。

  日前,该校举行了2008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校园招聘会,参会单位160余家,提供岗位近3000个,绝大多数岗位贴近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据介绍,今年参会单位的数量将近去年参会单位的2倍。

  中央民大就业工作处处长丁汀说:“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加大力度推销毕业生,2009年年初,我们准备前往五大民族自治区拜访有关领导,请自治区的单位组团来学校招聘毕业生,请校友在当地担任就业联络员,加强和用人单位的互动,促进毕业生就业。” (本报记者 杨晨光)

  河南大学毕业生求职渴求法律知识

  日前,河南大学法学院师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大学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劳动法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无法应对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呼吁高校尽快普及就业实用性法律法规知识,以缓解“学子毕业求职忙,法律知识跟不上”的尴尬境遇。

  本次调查涉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10余所中西部地区高校。超过85%的大学毕业生渴望在找工作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新近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师曹兴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应该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增强法制意识,否则很可能由于不了解自己相应的权利义务而导致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超过八成的应届毕业生认为,法律培训应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范畴。鉴于大多数应届生在四处奔波的求职过程中很难有精力去全面地学习相关法律制度,他们呼吁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能及时提供相对系统、比较正规而且实用性强的法律培训,以帮助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新杰)

  常熟理工设班级就业委员促进就业

  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常熟理工学院自提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班级”以来,该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11月底,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经过多次调研和访谈,该校学生处与团委联合商定在各班级设立“就业委员”,并明确具体岗位职责。同时,校学生会、各院系学生分会设立就业部,组织和指导班级开展就业活动。目前各级就业部长、班级就业委员已全部到位,经过相关培训后,他们已陆续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该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时薇萍介绍说,这些措施的出台就是为了让就业的意识贯穿班级活动的每一个角落,促使每一位同学都保持就业意识和一定程度的就业危机感,从而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业部长、就业委员既是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的岗位,也是让他们提前了解就业、参与就业的职务,给自己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锻炼素质的舞台。 (通讯员 李俊峰)

  扬大体院社会实践成为创业催化剂

  眼下正是毕业生忙于找工作的季节,可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005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闫凯、宇鹏已经开始到当地一家搏击馆“上班”,因为与其他应届毕业生不同,闫凯、宇鹏多了个“搏击馆老板”的头衔。

  今年暑假,闫凯、宇鹏到扬州一家健身会所参加社会实践,与同在该会所做销售实习的扬大管理学院周业楼相识,3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武馆。两个多月来,通过发传单、贴海报,参与校园社团建设等举措,武馆目前已渐渐有了一些影响,并逐步走上了正轨。

  像闫凯、宇鹏等同学这样,利用社会实践寻找自主创业的机会,在扬大体院已是屡见不鲜。早在2003年10月,该院团委就在专业教师的支持下,以社团模式成立了10个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李翔就是俱乐部中的一员,他利用所学技能,毕业后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正式开始创业。其后,该院又陆续有近10位毕业生像李翔一样,凭借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走上了创业之路。据介绍,目前扬大体院在读的2009届毕业生中又有多位同学已经萌发了创业的想法。(通讯员 姚永明)